永年县人民政府关于永年广府古城及临洺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永年县人民政府关于永年广府古城及临洺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14/11/4 11:15:32   浏览次数:3903次 

    永年广府古城及临洺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指在永年县境内以东部广府古城和以西部临洺关为中心,在此特殊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空间、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保护工作,促进文化生态的良好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确保文化生态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范围期限

保护规划范围包括:以永年东部广府古城和西部临洺关为中心,辐射周边,在此特殊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空间、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

    保护规划期限设定为三个阶段:2011年——2015年、2016年——2020年、2021年——2025年。

    (三)依据性质

    根据《河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和国际相关的指导原则,制定本规划,并指导保护传承工作。

    本规划属区域性专项规划,目的就是保护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脉络,体现区域性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协调。

    二、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的现状分析

    永年县广府古城及临洺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文化的区域来说,基本包括两块:

    (一)广府古城区域

    广府古城,位于永年县南部,战国时属赵国邯郸,此后历代或郡或府、或州或县,一直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城原为土垒,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在此创建大夏国,奖励农桑,拥兵坐镇,并基于战略考虑,对古城进行修整,从此乃具规模,于是,这里也被后人称作夏都。古城的现存景象,乃元明时期几番修砌而就,城高一十二米,宽八米,角楼、城垛俱全,四门之外尚有瓮城相守,固若金汤。历史上这里是战略重地,西连东达,南带北控,城内官署棋布,庙宇半城,商贾云集,老街纵横,颇具都市的繁华。

    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环境,使民族民间文化不断的丰厚、传承和延伸,积淀锻造了独具品格的多样性文化群落。

    1、文化资源

    一是文化资源丰富集中。

    首先,广府古城的修筑,还有城内及周边的历史建筑,都是这方水土上人民智慧结晶,古城的历史建筑既有北方的宏丽气派,又有南方的精巧明快,这种古老和古典,使广府文化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和传统品格;其次是,广府古城座落于一方洼淀之中,湿地广大,这在普遍干旱的北方无疑是少见的。依托这种特殊的环境,就产生了这种局部区域的独特文化。广府人普遍爱水、亲水,并把它看作是上天赐于的福祉,并以此延伸出众多的文化样式;第三是,广府古城长久的政治经济中心,使这座古城与历代王朝的政治统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基层政治统治的一切设施和程序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都潜在地塑造影响着广府人的人文和心理,以及文化生态,形成了众多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文化节日。

    二是文化形态完整多样

    首先是市井文化,悠久的传统形成了广府人的精细、好客、恬淡和幽默,热爱文化,善于商业,喜欢结游等等;其次是饮食文化,广府的饮食文化也同样是依据它的地位和环境而产生的。广府历来富足丰稔,又有大量的水产资源,人们的饮食就会相对的丰富和精美。最为出名的就是广府酥鱼,制作工艺精细繁复,成品后肉香骨酥,名扬海内外。酥鱼已不仅是一种食品的制作,已经具有了文化的品格,制作和享用酥鱼已经是在经历一种文化。另外还有河虾、豆皮、缯肘、大糖等,都是美食精品;第三是民俗文化。广府古城从古到今一直是一片繁华的胜地,民俗文化十分浓烈。除了民间重大节日之外,城内三天一大集,两天一小集,十分的繁荣。这就形成了广府民俗的丰富和多样。在广府,剪纸、提灯、苇编、木版画古香古韵,花样翻新,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第四是革命文化。位于古城里的老省立十三中是永年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地方,领导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还是在这座古城,我党领导下的军民和国民党残匪进行过两年多的殊死斗争。这一切让这座古城又多了一层文化意义上的慷慨和悲壮。

    三是节日文化特色独具。

    在广府久远的文化熏陶之下,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样式和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一是正月十五转城墙,城内和周边的群众千千万万登上城头,徒步转城,祈求身体康健,一年快乐;二是抬城隍,广府古城历史上不但是周边九县的政治中心,也是传说中阴曹的管理中心,建有城隍总庙,每年的二、三月份,人们要把城隍从庙中抬出来巡街而转,以示惩恶扬善,祈求风调雨顺;三是打春牛,开春以后,为了启示人们一年伊始,要举行打春牛活动,传说源自窦建德时代。四是清明文化。广府的清明文化特色独具,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清明这天,要举行转城、折柳、郊游、祖祭、安置孤魂、放河灯、诵诗歌活动,不但具有传统意义,而且现代意义十分显著;五是端午戴艾,因为广府近水,蚊虫较多,所以家家种植艾草,并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节日活动;六是八月十五提灯会,每年的八月十五,这里将举办大规模的提灯照街活动,一街灯影,满城繁华。另外还有九月九登高,腊八日煮豆等等。

    四是民间禁忌色彩浓烈。

    悠久的历史,特殊的政治、人文、自然环境,造成了广府文化区域浓烈的民间文化禁忌。一个区域的文化禁忌是这个地区文化的立体显示。在广府,生子、满月、嫁娶、婚丧、出行、行业制作等,都有明确的行为规定。比如广府不打三更鼓,广府喜事不出西城门等,都是民众约定俗成的文化规定。

    五是太极文化享誉中外。

    太极拳是广府古城对全人类最大的奉献,不但充满着和谐与深厚的中华灵性,而且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俱为永年广府古城人。

    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在永年广府产生以后,近二百年以来,在全国和全世界有了广泛巨大的发展和传播,其后的一些主要流派均从杨、武二氏发端延伸,并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太极大师和名家,习练者众多,永年广府被世人称为全球太极拳的圣地,每年都有众多的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广府拜师寻祖,学艺交流,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前来广府古城进行太极拳交流学习的国内外人士达二十万余人次。

    2、形态现状及价值

    广府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他紧紧依附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强列地影响着这方水土上人们的观念形态、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他对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以及对未来的向往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广府文化是一个集中的生态区域,它在古城以及周边集中地表现着、传承着。在这里,文化的形态一直在延续,它发源于这片水土,成长于这片水土,又反过来滋润这片土地。在这里,每个单项的文化形态既是独立完整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广府的文化生态区域。

    在广府文化生态区域中,太极文化是最为显著的文化形态,它是最为灿烂的明珠,杨式太极拳二零零六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式太极拳二零零八年又被列为国家级第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个文化区域内,能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实属罕见。

    (二)临洺关区域

    临洺关为今河北省永年县县城。位于河北省南部,西依聪明山,北临洺水,京广铁路,京深高速穿越而过。据《广平府志》和《永年县志》载:临洺镇城,旧有遗址,明嘉靖二十一年重建,城墙土筑。

    临洺关自古即为政治、军事、文化、商贸中心,古代设有南北交通的重要驿站临洺驿。清道光二十二年广平府同知住此,同治六年又住。1958年,永年县政府迁于此地至今。

    临洺关隶属永年县临洺关镇,所辖二十五个村庄,人口约十五万。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工业有钢铁、标准件、医药、化工等,经济、商贸发达。

    特殊的历史和环境造就了这里文化的丰富和完整。

    1、文化资源

    一是永年鼓吹乐。

    永年吹歌又称永年鼓吹乐,相传在隋朝末年窦建德的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就有流传,明确的史料记载是在明朝的中叶,在当时已经相当的成熟和普及,这四百多年来一直传承不绝,用它那无穷的魅力滋养着这方水土上的人民,并为其它姊妹艺术提供着乳汁般的营养。

    永年吹歌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样式的古朴,表意的直接,感情的炽烈,所以和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当地群众普遍的熟知和认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生活紧紧连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永年吹歌焕发了新了风采,人才辈出,市场红火,一大批永年籍的吹歌艺人走进国家和省级专业表演殿堂和艺术院校,并多次出国演出交流,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永年吹歌班队最多的时候达到一百五十多个,一九九六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吹歌之乡。

    从艺术上讲,永年吹歌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创新磨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从演奏乐器、风格、曲目上与其它同类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咔戏艺术更是一绝。

    永年吹歌是河北吹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出一般由7——9人组成,演奏时有独有领,有合有分,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表演和情感的展现,具有显著的燕赵文化的品格,既粗犷、明亮、奔放,又有悲哀、凄婉、低沉,且曲目众多,成篇连套,经常用于地方秧歌、跑驴、旱船、竹马、高跷、抬花桌等民间舞蹈和戏曲的伴奏,以及民间婚丧、庆典等,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永年吹歌在本地有着五大流派,主要分布在临洺关以及周边附近,从过去的姚、刘、周、毛等家族的世袭相传发展为普及全县的地域性文化样式。

    永年吹歌已经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永年临洺关抬花桌

    永年临洺关抬花桌起始年代不详,据记载,隋末,秦王李世民在临洺关西五里处之娄山驻军,与在永年称王的窦建德对阵打仗,后李世民取胜,建立唐朝。后李世民登基,并开创贞观盛世,据传,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临洺关造观音阁,民间大庆,结花插桌,锣鼓开道。此当是抬花桌生发之始。之后,抬花桌便延续下来,成为民间欢庆丰年、节典盛庆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动,每到活动期间,六街齐出,盛况空前。

    永年临洺关抬花桌主要流传于永年县的临洺关镇六道街,是一种具有强烈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样式,融民间工艺制作,抬舞,吹奏、打击等于一体,其中抬舞是其主体部分。花桌制作有独特的传统工艺,一般重达二百余斤,在类似八仙桌一样的桌子上遍插各类花卉,形成高拱造型,由八人或十六人抬着原地舞动或舞蹈行进。抬舞者需掌握一定的传统舞蹈动作技巧,讲究人动杆不动。花桌前导以鼓吹乐队,常演的曲目一般为《霸王鞭》、《小木碗》、《扯不断》等等。一个花桌队伍一般要有40到50人组成。抬花桌一般固定在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期间表演展示,以祭桌、插桌、抬桌,到最后拆桌、封桌有一套约定的仪式流程。

    永年临洺关抬花桌具有源远流长,形式完整,承载丰富并逐代进步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中国百姓追求人间太平和美好的传统文化情怀,是平民理想的具体外化,也是研究中国民间仪式文化和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标本,对它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年临洺关抬花桌已经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于清光绪年间传到永年后,以临洺关为基地,受当地语言、民间音乐以及文化底蕴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全新剧种。形成扎根之后便深受当地以及周边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西调音乐属板腔体结构,唱腔旋律属徽调式,结构完整,板式众多,富于变化,高亢激越,各种行当齐全,擅演朝代大戏。其乐器十分独特,特别是头把锯琴,为自制乐器,牛皮为弦,它的伴奏乐器中因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唢呐(鼓吹乐乐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西调的剧目众多,有五百多出,长演的有二百多出,而且很多剧目属西调独有。西调的演艺技巧,声腔特色,是研究中国戏曲形成发展规律的重要素材。

    永年西调已经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其它文化

    以临洺关为中心,除了以上重要的文化资源以外,其它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尚有许多,比如木版画、剪纸、扇鼓、旱船、顶灯,以及驴肉香肠制作工艺等。特别是驴肉香肠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单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享誉全国,我们已经拟逐次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形态现状及价值

    临洺关及其周边地区悠久的历史,从古以来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贸,相对比较富足的生活,造就了这里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里的文化样式众多,形态完整,分布集中,群众基础十分深厚,民众参与十分热烈。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从民众中生发出来的,和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紧紧相连,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中。而且,数百年,上千年来,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不断的丰富,拥有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

    三、规划总体思路

    永年县广府古城和临洺关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形态完整,内涵丰富的文化区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从历史和环境来说十分的重要。

    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受文化多样性的冲击,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原生传承状态。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对于加强传承保护,促进它的健康良好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总体思路是:

    (一)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防止对文化遗产的随意开掘变动,尊重其原生状态,把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做到既保护具体名录,更保护其生存的生态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群众的保护积极性,保障和实现保护、传承文化的权力,培养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有效保护支持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保障他们的有效传承。

    (三)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重点保护与整体保护、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文化保护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整体性保护策略,为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将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采取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决策系统与咨询系统、财政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等多种保护方式。

    (五)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合理布局,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文化遗产保护要纳入相关乡镇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之中,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衔接。

    四、保护与传承发展规划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传承人的相关条例,完善落实《永年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机制的意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命名。支持多种传承形式的传承活动,培养新的传承人;建立传承人经济补偿制度;建立项目活动赞助制度;维护传承者的权益。

    (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保护

    努力做好各类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含量、现状。搞好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对文化遗产生存的相关的物质、场所、生产生活以及节日习俗与技艺技巧进行保护;对濒危的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

    (三)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发展环境

    关注文化生态保护,注重文化与环境关系。在保护区内试行灵活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培育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营造一个尊重传统文化的优良背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赞助重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和各种传习活动。

    (四)对优秀的的民俗活动进行支持

    民俗活动承载着众多的文化内涵,节日、庙会、礼仪、集市等是重要的文化空间。政府给予必要的保护、支持、和引导。

    (五)建立文化传承机制

    开展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器具等;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对文化生态保护进行宣传介绍,造就全社会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六)促进文化交流、研究

    加强与周边传承脉络相近的文化的交流,组织并积极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组建一支具有相当专业能力的研究队伍,对保护试验区内的历史、文化、经济、宗教、文学、艺术、饮食、建筑、工艺、民俗等进行深入的调研,逐步形成特色研究体系,挖掘整理出版音像资料和学术著作。

    五、建设设施

    实施文化生态区保护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形成永久的机制和全民共识,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一)2011年到2015年,初步建立一套确实可行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批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环境,濒危和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及一批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投资100万元,搞好专业研究队伍建设和设备的配备,对保护区进行详细而彻底的文化普查,进行完整的资料留存。

    (二)2016年倒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文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提高。投资200万元,建立完善完整的专业保护队伍和群众保护队伍,保护区内大部分文化遗产项目达到恢复和基本完整的再现。

    (三)2021年到2025年,投资300万元,实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相当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优秀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四)在保护区内,完善、建设一些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古民居、文物等;对古民居内的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城区内建设一批博物馆、民俗馆、艺术馆、剧院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要与属地的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相和谐;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要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等规划。

    (五)建设一批文化项目:

    1、在广府古城和临洺关各建设一个用于展现保护区内传统文化演出的演出情景区域;

    2、在广府建设太极文化园,集中传习展示永年的太极文化;

    3、在临洺关(县城)建设用于储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器具的博物馆;

    4、建立永年特色文化传习综合中心,集中传授永年的特色文化技艺技巧;

    5、出版保护区综合完整的全部资料和科研成果系列丛书以及音像。

    六、保障措施

    (一)机制与体制

    1、成立永年县广府古城及临洺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担任,宣传部、文化体育旅游局、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环保局、宗教局以及各乡镇等主要领导组成,负责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的制定完善和实施;

    2、完善和扩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能,组织、指导、协调保护试验区的工作;

    3、成立永年县广府古城及临洺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保护区专家委员会,聘请的各学科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支持保护试验区特别是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传承,提供艺术研究及保护传承方法指导。负责传承人的遴选、认定和理论培训;

    4、建立健全民间保护传承组织,并通过县财政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

    (二)政策保障

    以《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永年县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机制的办法》以及国家各部位的相关政策为依据,制定符合保护试验区实际情况的文化生态保护办法和实施细则,规范保护区保护工作。

    (三)资金保障

    通过县人大决议的方式,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经费所需列入县财政专项。积极鼓励民间筹集和捐助。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审计监督制度,合理使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保护试验区内文化遗产项目活动的开展;

    2、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和经济补助;

    3、用于保护试验区工作的业务经费、基础设施的建设;

    4、保护试验内文物的修复;

    5、珍贵资料和实物的征集和收购、文字和音像资料以及研究成果的出版;

    6、与保护试验区工作相关的费用。

    (四)人才保障

    1、成立专门的保护区工作组织,县内选调专业人才;

    2、招聘引进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

    3、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各种便利,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

友情链接: 河北省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邯郸市数字图书馆

Copyright © www.ynqtsg.com. 冀ICP备2024069389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总访问人数:32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