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传承地方文化 真情服务广大农民
齐心传承地方文化 真情服务广大农民
发布时间:2015/6/28 15:00:30   浏览次数:1923次 

    永年西调是我国的稀有剧种,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西调表演艺术家77岁高龄的张海臣先生为西调传承人。

    西调有过1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和磨练中,不断的吸收了当地特有的语言元素和文化风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合吸收了上党梆子、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深受当地及周边县市群众的喜爱,77岁高龄的张海臣先生至今仍活跃在乡村舞台,参加西调剧团的各种演唱和“送戏下乡”活动,他的唱腔深沉隽永、有板有眼,表演刚健清新、个性鲜明。他塑造的寇准、海瑞、杨八郎、严天民等正派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每一次的演出观众们的叫好声不断,掌声不停,这让他深刻的感受到老百姓对西调的深厚的感情和热切的喜爱。永年西调曾有过辉煌的过去,50年代,人民作家赵树理曾观看过张海臣先生表演的西调《八郎刺肖》,并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永年西调以独特的唱腔和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旋律,倾倒了无数的观众和戏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永年西调逐渐进入低迷时期,演出设备的落后,人才的流失,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西调剧团只能在狭窄的夹缝中中艰难生存,众多的西调演艺人才看不到希望,先后都选择了离开,在最艰难时期,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机,张海臣先生始终坚信西调是祖上留给戏曲艺术界的一支靓丽奇葩,他没有离开,没有气馁,坚守着对西调艺术的自信与执着,凭着对西调的热爱和责任,带领西调剧团继续下农村,到基层演出,服务百姓。张海臣先生边演出,边教学,口传身授,让年轻的西调演员学习并掌握了西调演出技巧,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西调表演人才。

    范庄村85岁高龄的张老先生,痴迷西调数十载,知道村里没有钱唱不了戏,但为了让老百姓欣赏永年西调,弘扬地方文化,几次三番不怕酷暑到剧团商谈演出一事,张海臣先生看到百姓对西调的需求和热爱,决定不收任何费用免费为百姓演出了7场大型历史剧,当张老先生手拿祠庙里募捐到的2000元送到张海臣面前时,两位老人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戏曲要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张保平先生和他的夫人梅花奖得主吴国华女士,千里迢迢来到永年,他们知道永年西调是山西泽州调衍生出去的一个剧种,他们的父辈和张海臣先生曾有过艺术上的交流,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西调戏曲艺术的热爱,到永年视察并了解西调剧团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慰问西调艺术家张海臣先生,当两位艺术家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的时候,张海臣先生激动的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西调的现状让我难过,愧对山西同仁啊。张保平团长说:张老师你是戏曲界的国宝,你是西调剧团的功臣,有永年县委、县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支持,西调剧团会越来越好。张海臣先生高兴的说:保平来永年,西调有救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伴随着国家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冲锋号角,濒临危机的永年西调剧团,犹如枯木逢春,迎来了二次腾飞的曙光。在文广新局郭志军局长和西调老一辈艺术家及西调剧团新任负责人李秋风同志共同研究和策划下,西调剧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从演出制度的完善,40多名优秀演职人员聘用,机构的重新设置,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领导带头出谋划策,积极运作,跑资金,购设备,在前期的改革和筹备中,得到了山西上党梆子剧团的鼎力相助,在较短的时间内,西调剧团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展示在观众面前,西调艺术前辈张海臣、赵金娣、杜竹莲、音乐唱腔设计刘振山、胡社朝被常年聘为西调顾问和导师,社会各界对西调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演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新任负责人李秋风同志的带领下,演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复排了多部西调经典传统剧目,编排了西调现代小戏《大槐树下》,并参加了全国群星奖的比赛并获金奖。

    永年西调剧团几十年如一日,深入农村为百姓送戏下乡八十多场。常年入企业、下基层、到农村、进社区演出二百多场,活跃了群众文化,保护了地方剧种,繁荣了我县文化市场,受到了广大百姓的高度赞扬。

永年西调艺术研究院

友情链接: 河北省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邯郸市数字图书馆

Copyright © www.ynqtsg.com. 冀ICP备2024069389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总访问人数:278506